佛光山以教育起家,五十多年來,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為了復興佛教、弘揚佛教的慈心悲願,僧伽教育、社會教育、信眾教育三大領域漸趨完。發展出:海內外十六所佛學院,遍及美國、澳洲、非洲、馬來西亞、香港、印度等地;全世界有五所大學(佛光山系統大學)、幾所中小學及幼兒園,並有數十間人間大學、網路佛學院、電視佛學院,甚至組織兩千多個經典讀書會。其中,佛光山叢林學院作為佛教教育、僧伽人才養成的基礎核心。
1965年,於高雄壽山寺創辦「壽山佛學院」;1967年,因既有校地不敷使用,另於高雄大樹鄉開山辦學。1968年1月8日《中央日報》以「台灣首批佛學士」為標題,佛教人才培育正式啟動,展現佛教教育上的具體成果,至今培養五千多位青年學生,弘法全球五大洲,弦歌不斷。
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創辦人星雲大師,十二歲跟隨志開上人出家後,在大陸叢林完整經過律下寶華山學戒堂,宗下金山江天寺、常州天寧寺的禪堂,教下焦山定慧寺的佛學院等學習,十八歲時受到新思潮及太虛大師「佛教要靠我們青年僧伽」的鼓舞,決心為革新佛教而努力,因此,叢林學院秉持傳統叢林鐘板訊號,為健全佛教教育制度,依著時代脈動,調整教育體制。
1989年改佛光僧伽教育學制為三級制;第一級「中國佛教院研究院」旨在培養佛教師資及佛學研究人才;第二級「佛光山叢林學院」又分為國際學部及專修學部,前者分為英文系、日文系,為培養優秀國際弘法人才,促進國際交流而成立;後者分為經論教理、寺院行政系,培育佛教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弘法等專業人才;第三級「東方佛教學院」屬於初中至高中程度,透過叢林教育培養青少年高尚品格,端正身心。禮聘海內外佛學名家,完善的教學、教材計畫,啟迪學生思想。
「佛教需要青年,青年需要佛教」,依著星雲大師的理想,只要能將清流帶入社會,實踐人間佛教善美淨化的理念,都是值得栽培的人才。凡18~35歲未婚男女青年,身心健全者,皆可報名就讀。「學佛不一定要出家」,大師堅定為社會栽培人才的慈心悲願,就讀期間,在家眾、出家眾皆免學雜費,亦有獎學金協助獎勵優秀青年。
學生於畢業後與佛光山弘法體系接軌,依個別專長至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弘法四大事業單位領職,學行弘修,領導信眾,鼓勵義工,成就善行美事,有條件者繼續深造者亦推薦至海內外佛教大學進修。可以說以佛法為體、世法為用,五十多年來,走出佛教人才的親切溫厚、團結和諧的氣質樣貌。